海大要闻(门户)

当前位置:首页  海大要闻(门户)

海大要闻(门户)

云课堂如约而至 新挑战一“网”无前——大海大在线教学进行时(一)

时间:2020-03-09

    不一样的学期,一样的“课堂”。防控疫情期间,大规模的在线教学,对教与学来说,都是实实在在的挑战。教学平台准备不充分,课程在线资源不充足,老师“开播”经验不丰富,学生远程学习疑惑重重。应对挑战,无论是通识课程,还是专业课程,大海大的老师们知难而上,从培训学习到平台选用,从资源建设到课程方案,从建群联络到调试预授,从网络预案到实施授课,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入到远程授课中,努力践行着教书育人的初心和使命。
    开课第一周,235位老师讲授的419门次云端课程顺利实施。化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老师们在线教学有收获,他们这么说——
    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海滨:发挥互联网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以问题为导向精准思政,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主讲课程:通识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线上教学不是简单的课堂搬到网络上,而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要发挥线上教学的优势,关键是要秉承互联网技术的核心理念:共建、共享、平等参与、尊重个性与差异,并充分发挥大数据与云计算的统计优势,做到精准施教。
    为此,张老师的课程主要采用了“微视频+学习测验+讨论发言+专题讲解”的线上教学模式。微视频为学生提供基础知识学习,通过测验检测学习效果,讨论发言则可以发现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与思维动态,专题讲解则针对测验和讨论的检测结果进行重点讲授、精准思政。从第一周教学情况看,学生出勤到“课”情况良好,完成学习任务、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较高,符合教学预期。

    海洋科技与环境学院 周丹:如何让学生在家里能够自觉地按照教学计划完成学习任务?如何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适应多门课、多个教学平台的线上学习?这就需要做到早谋划、早实施。宽以待人、双向思考、注重引导、静待花开。
    主讲课程:通识课程《大学物理》
    《大学物理》课程一直是学生眼中难度比较大的课程。虽然从2017年以来,该课程一直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但全程进行在线教学还是首次。开课前,周老师利用超星学习通以发放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在线学习条件;课前半小时在直播间播放疫情期间的感人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她换位思考,通过QQ群提前发布每节课的学习任务书,让学生明确学什么、怎么学、何时学。引导学生观看教学视频、完成在线作业、分组讨论,通过QQ群、微信群实时辅导答疑;根据学习通给出的学习详情,采取全程直播形式与学生互动,组织讨论开展同伴互评;查看学生在线作业情况,布置下次课学习任务并设计教学环节。
    经过一周的线上授课,周丹老师班级的学生学习热情高涨,直播课堂出勤率100%,发言区总是有10人以上在排队等待。同学们对智能化在线作业系统自动批阅原理饶有兴致,经常把遇到的问题发到QQ群内,共同探讨“机器人”的评判标准,增强了学好大学物理的信心。

    信息工程学院 屈磊磊:特殊时期的网络教学保障了我仍然可以顺利教学,从开始的犹疑到学生的良好反馈,切实做到了“停课不停学”。
    主讲课程:通识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A》
    数学类课程,在多数学生眼里,难度大,学起来吃力,线上教学更增加了学习挑战度。为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屈磊磊老师依托微课视频、自编教材和习题册等前期丰富的数字资源,及时完善了部分未覆盖知识点的录制,加强线上作业设置。针对数学教学特点,课上使用腾讯课堂和白板投屏的教学方式,学生反馈听课效果很好。课后,屈老师会把自己的心得和课程组老师分享,带领课程组老师积极进行研讨,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目的就是提高课程组在这特殊时期的教学水平。
    一周的线上授课,屈老师通过教学平台数据统计,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在线学习的通知、签到、教学任务点、作业的完成率均为100%,调查讨论参与率为90%,同时,她还利用QQ群反馈学习详情,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李伟:时间、地点不是教学的阻碍,网络学习结合新冠肺炎疫情前沿研究,可以更扎实掌握生物化学基础知识的运用。
    主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生物化学》
    线上教学一改传统的线下教学方式,在实时性方面完全不同,发出信息和接收信息之间具有滞后性。为了让学生能学好课程,从线上教学设计开始,李老师就下了功夫,深入研究,开通了超星学习通,建立了微信课程群。学习通具有较好的统计功能,但具有滞后性,无法监督学生是否真的在学习,微信可以在信息方面补充网络平台堵塞现象。
    第一周课程进行了两次授课,主要采取录播的形式,但由于软件操作不熟练,导致文件大。由于部分学生通过手机流量观看视频,学习成本较高。为了克服这一缺点,第二次课程换了软件进行录制,使文件变小,降低学习成本的同时,避免了网络播放缓冲。直播教学部分,使用了回看功能,可以让听不懂的内容,通过反复学习,最终达到消化理解。在集中讨论环节,对每个发言的学生进行回复,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海洋与土木工程学院 杨杰:完全的在线教学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次重大考验,始终保持学习态度,与时俱进,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对工作对同学尽心尽责,做一名合格的新时代高校教师。
    主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工程力学A》
    无论是线上教学还是传统课堂,教学效果始终是老师最关注的内容。力学教研室青年教师杨杰从三个环节摸索线上教学高效开展模式。第一环节,完善线上特色资源建设。在原有课件、视频等资源基础上,开展知识点讨论、创新思维训练、典型题视频等主题资源建设,满足学生多层次学习需求;第二环节,加强课堂互动性。穿插学生看视频、记笔记,选人答题、主题讨论等环节,引导学生思考,增强互动。针对力学课程作图多、计算多等特点,直播时还会结合数位板、白板、画图等工具代替线下授课中的板书功能以辅助教学,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第三环节,授课、学习、监管多管齐下。利用学习平台的签到、通知、任务、作业等功能设置,明确各时间节点任务及要求;在班级群中及时反馈学习状态,答疑解惑;在平台讨论区展示优秀作业,提升学生学习的自律性。
    一周来,课程运行顺畅,学生参与度较好,教学任务点、作业完成率高,签到率100%。

    航海与船舶工程学院 隋江华:面对疫情,守土有责,半月有余,教学形式完成了由“线下”向“线上”的硬转变,师生不见面,但网络传情,情更浓!
    主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轮机工程导论》
    作为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项目负责人,隋江华精心设计课程内容,结合疫情,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结合专业,践行交通强国的战略,讲述中华民族的航海文化,坚定攻克疫情时艰的信心,“课程思政”元素丰富且饱满。
    课前隋老师组织了学生测试软件,发布了课程学习任务,也制定了备选方案。但第一次直播,依然紧张而激动。紧张的是通过网络,课程从教授学生到进入家庭;激动的是面对疫情,许久未见的学生们听课认真,互动热烈。生怕同学听不到,隋老师对着屏幕,放声讲课,时不时地问一句“能听到我说话吗?卡不卡?”,又生怕没控制好时间,专门定了电子闹钟。学生们也忙个不停,签到、听讲、抢答、测试。第一周的教学,上课出勤率100%,测试参与度100%。同时,通过QQ群、微信群和钉钉群,学生们表示非常幸运地和院长老师成为了朋友。

    海洋法律与人文学院 姜昳芃:线上授课学生一改线下上课的拘谨,互动热情高涨,学习效果良好。同时也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和观念的转变及改进,从而更好的适应“互联网+”时代。
    主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公共经济学》
    线上教学不仅要按照课程大纲和教学日历的安排讲解知识点,还要考虑学生对于复杂经济模型的接受程度。姜昳芃老师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中,为学生提供学习任务、PPT课件+录音讲解、电子教材、章节测验、拓展阅读和视频等学习资料,实施课前通知、签到、分段测验、互动讨论、实时答疑、个别辅导等教学活动,学生通过一步一步完成相应的任务点便可掌握本堂课的所有知识点。
    针对一些复杂的经济学模型,她对于每个概念都配备不同的故事详解,给学生灌输了“小故事,大经济”的学习理念,还鼓励学生通过现存的社会现象引起发问,通过小组线上合作的形式公布自己的作业,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第一周线上教学,签到率、视频观看率和章节测验完成率始终是100%,学生线上讨论参与人数逐步增多,学生学习热情逐渐高涨。

    水产与生命学院 邢彬彬:数字化教学模式是未来教学的发展趋势,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个挑战。一周来最深的体会便是每个学生其实内心都是渴望学习、渴望成长。引导学生、认真备课、总结经验,我们一起更好。
    主讲课程:专业课程《渔具渔法学》
    《渔具渔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动手能力很强的专业必修课。授课教师邢彬彬老师一开始觉得线上教学难度大、好似“自古华山一条路”,但是通过平台培训、团队交流,邢老师逐渐掌握了线上教学的方法,体会出“条条大路通罗马”。
    邢老师主要采用了“超星泛雅平台+腾讯会议+微信群”相结合的线上授课模式。首先,做好课前学习预告,告知学生次日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重点及教学要求,使学生带着目的学。然后,在授课过程中时刻掌握学生学习状态,先让学生观看学习超星泛雅平台录制好的视频教学内容,随后在微信群中与授课学生互动,随机课堂提问、课堂讨论,并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实时在线答疑,同时开展课后答疑,利用“腾讯会议”模式,把每个班级分成两组,共享文件,开展线上视频答疑。目前,学生在线学习的通知、签到、教学任务点、作业的完成率均为100%,讨论参与率达为90%以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于靖博:疫情开启了全新的在线教学模式,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以此为契机,探索基于SPOC+智慧教学工具的教&学新模式。
    主讲课程:专业课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英语》
    对于需要大量互动教学才能保证教学效果的课程来说,就要解决好“面对面”交流转变为“屏对屏”沟通的新矛盾,于靖博老师在开课前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同时在授课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调整教学策略,保证了学生在家较高质量的学习效果。
    为了实现线上教学效果与线下课堂教学质量的实质等效,他对比分析了多个主流在线教学平台,根据课程特点,量身制定了适合本校情况的在线教学方案。第一时间选定“超星泛雅+腾讯课堂+QQ群”智慧教学工具,采用“录播为辅、直播为主”的SPOC混合教学模式。考虑到本课程在国内尚无相关教学资源,所以于老师在开课前亲手制作了上课所需的全部电子课文和课外阅读文献。通过构建以学生学习效果为目标的有效教学反馈机制,既充分发挥了线上教学的优势,又最大程度保留了面授课堂的优点,学生在线学习热情高涨,首堂课程教学顺利完成。

    经济管理学院 于洋:异步授课、同步答疑,为打造线上高质量的专业课程深耕细织、精益求精。
    主讲课程:专业课程《水产品营销学》
    作为学院开展混合式教学较早的教学骨干,于洋老师为做好线上教学默默付出,按照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的安排,积极探索异步授课、同步答疑的教学方法。由于特色课程线上教学的素材少,她夜以继日地整理资料,自建自录。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中,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目标、授课视频、教学课件、电子教材、习题测验、章节作业、拓展阅读等学习材料;在云端课堂中,实施了教学通知、手势签到、闯关学习、抢答、专题讨论、同伴互评、成果展示等教学活动。
特殊时期的异地授课丝毫没有影响到她的学生们对学习的热情和线上课堂的学习效果,一周的线上课程,于老师充分利用课程数据统计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利用微信群反馈学生的学习详情,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截止目前,她所教授的课程中,学生在线学习的通知、签到、教学任务点、抢答、测验的完成率为100%,作业、讨论参与率为98%,基本实现了课程预期的教学目标。

    外国语与国际教育学院 黄桂峰:疫情催生云端教学,拥抱在线教育大趋势。没有完美的教学模式,只有不断成长的学生和坚持追求完美的教师。
    主讲课程:专业课程《基础日语Ⅳ》
    突如其来的疫情加快了线上线下教学深度融合的步伐,全国各类学校的教师摇身一变成为网络主播,纷纷研究线上教学平台和直播软件的操作。日语教研室黄桂峰老师,为了保证在线授课的完美呈现,没有一丝懈怠,积极投身教学平台培训、课程资源建设、教学辅助材料的准备之中,精心打磨课程,只为屏幕前“开学第一课”的精彩呈现。
    为增强教学效果,他经过多次尝试选择了超星泛雅平台+钉钉直播的教学模式,课前预习和课后作业通过泛雅平台完成,课堂授课通过钉钉直播进行在线交流互动。第一周课程结束后,网上问卷调查显示,大多数同学认为线上教学效果良好。但全课程大规模的线上教学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新的体验,还存在软件操作不熟练、互动不充分等问题。没有完美的教学模式,只有不断成长的学生和坚持追求完美的教师,相信随着线上课程的持续开展,教学效果会越来越好。

    时光辗转,似水流年。一起战“疫”的日子里,授课地点变了,授课形式变了,但授课时间不变,授课内容不变,大海大的老师们教书育人的初心不变。

教务处 供稿

返回原图
/